您现在的位置: 南平市李侗文化研究会 >> 文章中心 >> 李侗介绍 >> 评说李侗 >> 正文
子栏目导航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延平先生李公行状
更多内容
 
延平先生李侗         ★★★
延平先生李侗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作者:胡凤俤  …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10819 更新时间:2011-04-15 22:07:40

“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清”。 山水秀美的延平,古称南剑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理学名邦”、“东南邹鲁”之美称,有着“独先天下兴州学”的煊赫史迹。据地方志描述宋时的南剑州,“五步一痒,十步一塾,家弦户诵,文风鼎盛。”

(字幕:闽江起点城市-延平。镜头:延平城区全景)

(字幕:宋碑亭-独先天下兴州学。镜头:宋碑亭)

这一时期,南剑州崛起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大儒。因南剑州自元代改称延平路,明初又改为延平府,故后人将其称为“延平四贤”,又称“闽学四贤”。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延平四贤”是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学术传承上,他们是递相授受的师徒关系。其中,李侗作为理学宗师朱熹一生之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老师,授予其程派理学的精髓——“理一分殊”,引导其“逃禅归儒”,为朱熹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奠定了基础和铺平了道路。

(字幕:杨时-闽学开山鼻祖之一。镜头:杨时像)

(字幕:罗从彦-道南传人。镜头:罗从彦像)

(字幕:李侗-延先生。镜头:李侗像)

(字幕:朱熹-理学集大成者。镜头:朱熹像)

推出片名:延先生李侗

鲜花簇拥,雅乐鸣奏。炉下镇瓦口村,修葺一新的李侗墓前,2009年己丑清明公祭李侗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公祭典礼开始,全体人员肃立,礼炮回响于群山。延平区李侗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国柱任主祭人,延平区各界代表、专家学者、李侗后裔、李氏宗亲纷纷敬献上花篮和鲜花。

(字幕:己丑(2009年)清明公祭李侗典礼。镜头:公祭现场。)

 “采荆烹白食,接竹引清泉。车马长无到,逍遥乐葛天。”李侗先生晚年喜静。这里静静的山,悠悠的水,还有淡淡的月色,都在承接着这位大儒的思想和灵魂,让人联想到他还在继续做他的“功课”——“默坐澄心,体认天理”。

(镜头:山川夜色、李侗墓。字幕:采荆烹白食,接竹引清泉。车马长无到,逍遥乐葛天。李侗诗作)

让时光倒流846年,让我们走近李侗吧!

李侗(1093-1163)字愿中,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乡即现在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其一生不为官,专心追求理学真谛与教学授徒,世称延先生。出生于儒学之家的李侗,自小机敏好学,家学渊源深厚,少年时便闻名于乡里。青年时代的李侗性情豪放,善吟诗作赋,喜饮酒骑射,他的胸中常激荡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壮志。然而壮志难酬。那个时代,朝庭腐败,奸臣当道,内忧外患,政局动荡。同时,那个时代还是一个佛道兴盛的时代,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过程正在进行。昏暗不安的社会现实,使得士子们纷纷转向佛道寻求精神的慰藉。青年李侗的精神世界中,他的灵魂也在“入世”与“空无”之间漂泊,居无定所,他感到很迷茫,找不到思想的出路。

(镜头:炉下下岚村村牌及附近风光)

24岁时,李侗遇到了恩师罗从彦,从此他的人生坐标也随之改变。罗从彦师从杨时,继承并发展了二程学说,他主张联系当时实际,以批评时下政治弊病,维护封建纲常为主旨,建立具有批判性精神的学说,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抗击外族侵略,提倡为政廉明,为官守忠节,追求个人修养上的“静养”境界,即“内圣外王”之道。恩师的教诲如醍醐灌顶,拨开李侗胸中的重重雾障,从此他立下志向,一心追求儒学真谛。从学数年后,李侗退居乡里,谢绝世故,教书授徒,研究学问,终成被清康熙帝赞为“静中气象”的大学者。

(镜头:介绍李侗生平事迹的10幅展板内容)

延平区炉下镇有一座始建于唐大中三年的古佛寺,叫林重院。这座寺院在宋朝时曾做过书院,李侗就曾在此讲学。

(镜头:炉下林重寺)

李侗治学严谨,在研究学问上,他提倡“静坐澄心,体认天理”,认为人在认识上有了疑问,要保持心地的平静,通过“静坐思之”,激发人内在的智慧和灵性,这样才能明人伦,察天理。李侗还提出“融释”说。他告诉其弟子:“凡遇一事,即当且就此事反复推寻,以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释脱落,然后循序渐进,而别穷一事。”这里提到的“融释”,就是指对事物对象的透彻理解。意思是认识事物要一件一件地“融释”,从而发生质的飞跃,认识该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推之万事,“融释”万物。

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采访方彦寿副研究员,谈李侗与朱熹六次授受,理一分殊,朱熹的逃禅归儒过程。大略如下:

朱熹的父亲和李侗同为罗从彦的门生。朱熹对李侗的学问仰慕已久,在赴任同安县主簿途中,特地前往向李侗求教。李侗对朱熹的影响至深至大。虽然他们交往的全部时间只有十年,其间相见不过五、六次,但他们书信来往频繁,李侗就曾一次连修七封,所涉问题尽是朱熹也是后人深感疑难歧义之处。后来朱熹著述中多有李侗的观点,有的则直接引用先生的论述。

李侗授予朱熹以程派理学的精髓“理一分殊”。 理一分殊”(这是个理学名词,源于程颐称赞张载所著《西铭》中“明理一而分殊”的话)的精神实质:其意是宇宙间有一个最高的理(即宇宙本体,亦指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总的本源;万事万物亦各有各自的理,但这只是最高理的体现和反映,以此来解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比如“月映万川”,即天上只有一个月亮,这是“理一”,反映在江河湖海中有千万个月亮,这是“分殊”,但同是天上一个月亮的的体现。又比如,伦理道德是“理一”,反映和体现道德的仁、义、礼、信等就是“分殊”。以此来诠释宇宙本源、本体与派生事物的关系,来论证人伦关系不可错乱,自然规律不可违背,构建一个以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体系。

由于父亲朱松和武夷三先生的影响,青年朱熹不仅有着理学的头脑,同时还有佛道的灵魂。朱熹数见李侗,经过先生的指点与自己的探索,终于体会出李侗思想的意义,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思想,从而开始“逃禅归儒”的转变。朱熹在任同安主簿期间,面对南宋的社会矛盾,进行自我反思,也促使他“逃禅归儒”。李侗去世后,朱熹对主“静”和主“敬”这个问题进行了六年的苦苦探讨,最终走完了他从主“悟”到主“静”再到主“敬”的“逃禅归儒”的最后里程。“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决定了朱熹的人生坐标,也决定了他的理学体系的建立和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

胸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李侗是矛盾的。他潜心于中庸之道,却时常伤时忧国;他平日里颓然若一田夫野老,却不忘振兴朝纲。他以为“道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饥,衣之御寒也”。

(镜头:《南平县志》介绍李侗文字。字幕:李侗的理学思想核心理一分殊;字幕:道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饥,衣之御寒也)

公元11626月,孝宗帝召朱熹进京陈述政见,朱熹在进京前专程请教李侗,李侗嘱其上朝后应:“首论《大学》之道;次言今日非战无以复仇,非宋无以制胜;三论古圣王制敌之道。”这三点不仅道出了李侗的学术之见,也反映了他抗金救国的政治主张。

(字幕:李侗的政治主张首论《大学》之道;次言今日非战无以复仇,非宋无以制胜;三论古圣王制敌之道。)

李侗一生不慕名利,甘于清苦,隐居田园40余年,潜心修学,教书育人。他以“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为座右铭,故后人常以“光风霁月”、“冰壶秋月”、“静中气象”来称赞李侗高洁的品格。

(字幕: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采访刘光舟先生。大略如下:

为了报答李侗的师恩,朱熹决心为师立言。后来,他把前后六次向恩师求教的实录编成《延平答问》一书,成为李侗仅有的一部著作而传诸后世。《答问》上下集约二万六千余言,收入先生从绍兴丁丑年(1157)到癸末年(1163)这七年间给朱熹的信文摘要共二十四篇、六十四条,还收入朱熹同先生平素面难对答的语录,共有百条以上。答问的内容涉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春秋》等,而以《论语》章句的讨论最多,《中庸》、《孟子》次之。李侗、朱熹师生二人总是博引濂、洛、关学各家的说法来进行比较论证。先生的答疑解难对朱熹客观唯心主义天道观和思辨方法的建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先生对四书章句的解释十分透彻,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时,都用上了先生对他阐发的道理。例如,在《论语》“回也不愚”章句的后面,朱熹就注了“愚闻之师曰”的字样,后面整段引用了李侗教诲的原话。由此可见先生对朱熹思想的巨大影响。)

李侗身后历代均有封赐,宋淳祐七年(1247)赐谥“文靖”;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赠太师,封越国公;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御书赐额“静中气象”。值得一提的是,从宋代淳佑年前开始,一大批追随者向朝庭申请李侗以布衣之身享受从祀孔庙的最高荣誉,直至明代万历获准列祀孔庙,其间经历宋、元、明三个朝代,时间长达368年,帮助申请的高官多达十几个,奏本数十个。足见李侗在其门生和追随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镜头:李侗纪念馆。字幕:1247年,宋淳祐七年赐谥“文靖”; 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赠太师,封越国公;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

李国柱(李侗文化研究会会长):为了弘扬以“延平四贤”为主题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延平区成立了李侗文化研究会,并促成了修复李侗墓、新建宋儒亭和李侗纪念馆规划的同步落实、同步实施。

 

再一次推出片名:延先生李侗

 

    一年两过武夷山,翠碧丹崖叹莫攀。

    药笼烟消人已老,棹歌声断水流闲。

    虹桥未许秦皇识,鹤驭空随汉使还。

    曾是隐屏峰下客,谩教猿鸟笑诗悭。

                           ——李侗《题武夷》

 

隆兴元年,初夏,李侗赴江西铅山看望儿子途经武夷,小住五夫,朱熹向李侗请教进京后的“所宜言”;八月,李侗从江西返武夷,朱熹陪同恩师饱览武夷山水,这位轻易“不作文、不著书”的老夫子,面对丹山碧水美景,诗兴勃发,留诗五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李靖(延平李侗第   代孙):略

武夷丹山碧水和得意弟子朱熹都没能挽留住这位古稀老人的匆匆脚步。隆兴元年(1163)十月,福唐太守汪应辰的一纸聘书,让李侗作别武夷,前往福州,突发旧疾辞世,终年71岁。朱熹闻讯悲恸欲绝,日夜兼程从京城赶回奔丧,亲写长篇悼词和行状,哭祭李侗,并在家庙中,专门崇祀孔子和先生李侗。

(镜头:武夷山景)

李侗无法再游武夷,可武夷山还是以他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的后人,在此繁衍生息。位于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北侧的城村,作为我国村落环境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明清时代的一个缩影,李侗长子友直的子孙就定居在这里。穿过“井”字形的主街,寻到李氏宗祠,李侗后裔热情地拿出保存下来的21本族谱,族谱详细记载了李侗后裔在武夷山繁衍生息的历史。

(镜头:城村)

喜欢隐居延平山间授徒讲学的李侗,可出乎他的意料,他的子孙却迁徙到各地。位于闽江口南岸的长乐市,与地处闽江干流源头的延平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侗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联接“点”。金峰石梁后地、漳港、首占的黄李村、古槐洋下和沟乾等地李氏族人皆尊李侗为始祖,已历30多代。目前,长乐市李侗后裔共有900多户,加上迁居海外的,人口在万人以上。

李阮弟(漳港李侗第33代孙):采访录音,此略。

长乐潭头镇二刘村,有座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的先贤坊,据坊碑上记载:刘嘉誉受业延平李先生,他的后继三代还分别受学朱熹和黄干。二刘村后山有“晦翁岩”,成名于820多年前,朱熹避“伪学”之祸,曾在此授徒讲学,刘嘉誉的2位孙子刘砥、刘砺就是在朱熹精心培育下,双双登上童子科,被当地传为美谈。李侗和朱熹同列先贤坊,为后人所敬崇,这在闽北很罕见,可在濒海之地,立此牌坊,纪念闽学先贤,再一次证明了延先生对朱熹的深远影响。

刘明生(晦翁岩管理处研究员):采访录音,此略。

长乐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也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启锚地。让李氏乡亲感到无尚荣耀的是,明永乐年间,李侗的第九代孙李参跟随郑和舟师下西洋,功授忠武校尉,累迁游击定远将军、总管府中军,为我国古代远洋航海业做出了不朽贡献。

(镜头:取《郑和随将李参》一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长乐市的李氏族人集居地,在规模宏大的村礼堂,或者是在气势恢弘的李氏祠堂,都挂有“陇西堂”匾额。李氏族人通过对李氏渊源衍发、播迁、人文、经济状况的考证,归为“天下李氏归陇西”一说,并成立了福建长乐陇西海内外宗亲联谊会,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李侗及其朱熹的理学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播传到海外各地。

李惠生(福建长乐陇西海内外宗亲联谊会副会长):采访录音,此略。

海风习习,海涛阵阵。延平与漳港李侗后裔携手走在漳港海滨沙滩上,面对着碧海蓝天、水天相接的情景,他们热情地交谈着,共同拥有的先祖让他们的心贴得更近了。从延平到长乐,从山区到滨海,山海挽手、山海协同,农耕文化与海洋文明交汇相融了。

李益金(长乐后地李侗第32代孙):采访录音,此略。

长乐市北乡池、李、卓、曹、董、官、彭等七姓,情同手足,他们相约成立七姓历史文化源流联谊会,多次前往延平参加公祭李侗活动。如今,定居在长乐的李侗后裔们弘扬祖德、倡导文明,增进乡谊,共同寻求安定团结、和谐繁荣生活。

李佃官(长乐市北乡七姓历史文化源流联谊会会长):采访录音,略。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四贤故里儒风在,见贤思齐倡后人。”“延先生”李侗的理学思想精髓体现了东方文化精神与传统,它从孔子“仁”的圣殿发源延伸而来,融化在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之中,一直渗透进现代人的意识,至今还在悄悄锻铸国魂,熏染民心。他的文化精神有着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像一面镜子,让人们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为和谐社会建设注入思想活泉。

(镜头:九峰山四贤堂、双溪楼、宋儒亭及李侗文化研究会牌匾等)

 

文章录入:李木发    责任编辑:李木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2010 南平市李侗文化研究会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双溪楼 联系电话:0599-8833498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